氣候模型解析 - 2

 


氣候模型解析-2

班級 : 土木三乙   學號 : 107340220   姓名 : 羅茗葳   日期 : 2020/11/17

這是補充前篇氣候模型解析的不足,前面氣候模型分析時有提到空間分辨率,是將複雜的氣候系統"網格單位"化,基於一些基本物理學的方程式控制著氣候系統,下圖從1970年至2007年間逐漸增加氣候條件到氣候模型中,當條件越多或網格距離越小,則空間分辨率越高,計算時間也拉長。而FAR(First AR)、SAR(Second AR)、TAR(Third AR)、AR4、AR5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(IPCC)一至四次的全球暖化評估。而這篇文章中解釋到時間分辨率最常見的是跨越式法leapfrogging method,大致是利用目前時段的氣候條件來推算下一時段的氣候,與空間分辨率相同,當時間步長越短代表越高分辨率,也代表花更多的時間計算。
北極冰融冰速率、結冰量增加或形狀改變了,這可以寫一串程式,但還有若雲出現、若雲散了或者下雨了,又再要另一串程式,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層被吸收或反射、風改變洋流、植被從土壤中傳輸水分,這些全部都可以各自成為一個可考慮的條件,把所有條件納入形成系統,但又得考慮系統被改變時,如地球軌道、太陽週期改變、火山爆發(微粒噴入平流層,改變地球的輻射平衡,使較少能量進入地球,導致地球變冷)、生質能燃燒、臭氧層破洞、森林砍伐、溫室氣體等。當基本物理量形成的系統改變系統的因素都加入氣候模型,是可以達到與實際觀測到的變化類似或完全模擬,以致實現預測未來。這就像基礎工程的計算邊坡穩定與擋土牆側力來設計擋土牆,或者用水文學的IDF曲線來設計降雨強度、DAD曲線來設計水利工程,我們也可以利用氣候模型來改善我們持續惡化的環境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數值天氣預報 ECMWF與GFS比較